学校主页|联系我们|管理入口
 
站内搜索:
1 2 3 4
科研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研建设 >> 正文

学院教师参加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民族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暨2025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25-11-04 15:51:09 文章点击数:[]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民族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暨2025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成功举办。学院教师张孟璠博士受邀参会。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民族翻译》编辑部协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西南民族大学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师生代表参会。

六位主旨报告专家围绕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李正栓教授结合自己英译《萨迦格言》的体会,认为《萨迦格言》不仅凝聚了藏族文化精髓,更通过其普遍伦理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央民族大学宋达教授基于对《爱丁堡评论》的研究,指出英国社会了解中国是从中国纪行开始的,但深刻认识中国纪行所及的问题,又得益于《爱丁堡评论》批评性的分析。《爱丁堡评论》所论的中国书籍,既提升关于“中国纪行”之作成为重要经典,又促成英国人对中国问题的兴致,进而引发传教士致力于英译中国经典,引导英国理解、认同中国文化。西北民族大学文英教授在系统梳理《江格尔》翻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多语种语料库,推动翻译理论的本土化创新,深化对跨媒介翻译机制的探索,并加强面向目标文化场的实证接受研究,从而为民族典籍的全球传播提供更有效的路径与范式。西安外国语大学刘晓峰教授结合民族典籍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基于单底本”的旧有范式,提出民族典籍无本译写和民族典籍无本译写研究等系列概念,旨在为民族典籍翻译提供新视角,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山东建筑大学臧学运教授运用可视化研究方法,对《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翻译的研究成果、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读,并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均衡性、多维性、合作性。西南民族大学魏清光教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提出通过典籍翻译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译者须具备审美意识、谙熟中西思维差异、做到古今思维转换、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在交流研讨环节,4个分会场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从文本整理、多模态翻译、术语库建设、数字赋能海外传播、人工智能翻译等视角宣读论文并展开交流讨论。

  研讨会内涵充实、视角多元、跨学科交叉融合,彰显了民族典籍翻译领域在研究力量凝聚、研究成果广度拓展与深度挖掘上的显著提升,会有力推动学术界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构建、丰富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

       图/文:张孟璠                初审:苟凤英           终审:刘彦仕


版权所有 @ 2020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