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联系我们|管理入口
 
站内搜索:
1 2 3 4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作者: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来源: 发表于:2013-11-17 00:00:00 文章点击数:[]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
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多点多级支撑发展”等“三大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我们联合有关厅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
“意见”重点针对中央、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对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突出在四个方面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突出以“2011计划”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主要抓手,根据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要求,面向国家、区域和产业重大需求,重建高校各类型科技创新结构体系,切实增强我省高校创新能力和全国竞争力。二是“多点多级支撑”。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聚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服务、全面融入、支撑多点多级发展,成为多点多级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分层分类指导”。加强分层分类指导是加快推进高等学校整体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原则。我省高校数量已超过百所,但科研实力水平、创新服务能力等诸方面差异较大,推动高校根据总体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科研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突出特色,增强实力,发挥优势、取得突破。四是“改革科研评价”。改革科研评价既是国家要求,也是现实需要;既是长期难点,也是社会热点,必须推动改革探索。改革科研评价的核心是从单一的学术评价、论文评价和获奖评价,拓展到成果转化评价、产业贡献评价、经济推动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等,逐步探索建立综合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根据 “意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把构建和完善创新和服务体系,服务创新驱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厅将适时对各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和通报。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3年10月8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着重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多点多极”发展,强化分层分类定位、推进科研评价改革,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一支核心队伍和骨干力量,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成为真正的创新之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把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主动服务,紧扣我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突出3个方面的“紧密围绕”。
1.紧密围绕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积极参与信息、软件、生物、民用航空、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6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全面参与我省支撑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包括重点加强北斗卫星应用、生物医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物联网应用等相关研究。三是积极参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611计划”(60项关键技术,100个10亿重点产品和1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四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2.紧密围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融入区域发展。一是全面融入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建设。二是全面参与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三是主动参与和支撑4个国家级高新区、16个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四是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
3.围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更好地整合省内外、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人才等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一是积极适应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的改革形势,主动参与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参与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构建高校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和稳固与企业长期、常态产学研合作,支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面向优势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创新项目进行联合攻关,提升四川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全面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和团队体系。按照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机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区”;“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工程中心”、“高校工程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新型智库等“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及科技创新团队、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程技术团队、成果转化团队等“团队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
二、着力高校科研服务体系建没,服务多点多极发展战略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我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高校是实施我省多点多极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必须把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紧紧围绕多点多极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自身优势,确定服务的重点,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突出7个方面的“紧密围绕”。
1.紧密围绕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的要求。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研究,推动生态建设。
2.紧密围绕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的要求。全面参与泸州、宜宾、自贡、内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积极参与支撑产业升级。
3.紧密围绕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加强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研究,参与南充、广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促进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参与南部蚕桑、西充有机食品、巴中蔬菜、广安龙安柚等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撑提高丝绸产品、茶叶制品、乳制品和果蔬饮料等的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
4.紧密围绕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的要求。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及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协同积极参与,彭州、南充、彭山石化基地、乐山沙湾、德阳广汉不锈钢深加工基地、资阳南骏现代商用车、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扩能提升等项目建设。
5.紧密围绕绵阳科技城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动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平台、团队发展,积极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6.紧密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川西南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础、国际化精品旅游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强深入推进藏区新居建设、教育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扶贫解困行动等“六大民生计划”的有关研究。
7.紧密围绕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要求。支撑和服务于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用5年时间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在川高校要围绕上述七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服务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相关实施方案报相关部门备案,实施成效将适时予以通报。
三、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各类高校科技工作主线
加强规划导向,构建取向分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作用突出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各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多点多极发展战略要求,大胆创新,跟进贴进,准确定位,主动站位,寻找突破。
1.从具有较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在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质平台优势和协同创新能力优势,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其主要目标,对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建构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从有效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改造、技术创新等现实问题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在以智力和科技应用创新为支撑来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整合科技应用人才,以形成若干优势和特色突出的科技应用平台为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
3.从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为当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智力、技术支持。尤其是要与我省四大经济区(城市群)、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创新发展路径。
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要走出去,接地气,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急迫需要紧密结合,坚持需求导向,把科研工作与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科研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着力推进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引导科技人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评价要提倡内在价值的判断,正确看待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坚决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科研评价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和贡献,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科研评价要坚持以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要针对计划、项目、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根据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建立在注重原始创新、注重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际问题、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效益等考察内容基础上,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切切实实发挥好科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切切实实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别不同评价对象,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首要,以贡献为考量,确定不同的评价标谁,创新评价体系。
1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2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3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4科技产业化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
5科技条件工作的评价要以给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导向,以基础数据、资料、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连续性、共享性和处理手段的先进性,大科学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以及对决策的咨询与服务效果等为主要评价标准,要把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为评价重点,注重整合、共享与服务。
 
版权所有 @ 2020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 ICP备案号:蜀ICP备06020089号-1 、网警备案号:51170003000124